陪孩子平實認識世界

◎盧玲穎

 有一部只有八分鐘的紀錄片。紀錄的是一位越南移民小孩在加拿大的一天生活。

 這位眼睛大大的小女孩,綁著馬尾,蹦蹦跳跳地,一早到學校去上學。拍攝者問同學最喜歡什麼課?「數學!」、「體育!」、「社會!」、「音樂!」……同學們此起彼落地說著,但大眼睛女孩眨眨眼,不知道怎麼回答。

 下課了,大眼睛女孩去到了越南語學校,台上老師念一句,台下小孩讀一句,不會讀的,得重寫、或罰站。那齊聲朗讀的教室與排排坐戰戰兢兢的孩子,與前個畫面截然不同。

 而後,孩子回到家,立刻開始寫作業,並在導演的請求下,讀出她在家必須遵守的規則:「回到家要先寫作業、如果沒有先寫作業要被處罰……對大人要有禮貌……否則會被處罰……」

 拍攝者問小女孩,長大想作什麼?小女孩還是眨眨眼,說,「不知道,沒有想過耶!」然後露出緬靦的微笑。這時畫面轉換到她學校的同學,「要當消防員」、「當舞蹈家」、「當工程師」……聲音再度此起彼落。

 短短的片子,給人極大的震撼。無論拍攝者是不是帶著有文化偏見的眼光來捕捉小女孩的生活,但那個乖順的、不知道未來的孩子的形象,強烈地打到了觀者的心裡。

一代傳一代的矛盾

 那個強烈的印象,反映了我們受教育的過程。

 爸爸媽媽們一定記憶猶新,我們中學時的生活總是在滿滿的考試中度過,有空喘息想想自己的未來時,往往已經入了職場。

 再問現在的孩子,他們對未來或仍有想像,但整個社會追求「競爭力」的思維,又總是讓孩子在與人競爭中長大。

 其實爸爸媽媽們都清楚,人要能夠快樂、能夠生活得好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重要的。不過爸爸媽媽們都會隱隱擔心,如果孩子喜歡做的事情,在社會上無法穩定的生活,又該如何是好?

 因此,在每次孩子的考試、每次孩子選擇方向的時候,我們免不了提醒孩子—成績會影響他的升學、升學會影響他的職業;也免不了跟孩子說,將來當醫生當律師可以賺大錢,或是,當公務人員最有保障,考個高普考、修個教育學程不怕吃虧,在某些關鍵時刻,「強力遊說」孩子選取某些志願,也是常有的情況。

 孩子其實是困惑的,就如當時的我們一樣。一是忙都忙翻了,世界又充滿競爭,哪有機會探索自己?另外,大人的擔心的確很有道理,大人給的建議也都中肯,但是,世界這麼大,各行各業明明那麼多,怎麼被大人肯定的志願那麼少?

提供平實且開放的教育

 真正的問題,在於整個教育環境提供給孩子過少的資訊。以及在提供資訊時,缺乏平實反應、以及讓孩子去思索判斷的機會。

 我們認為,如果父母能夠與孩子一起探索志願,不僅可以增進孩子對世界的認識,還能與孩子交換更多心裡的想法與感情。

以下提供幾個建議,予您參考。

一、給孩子多點時間空間胡思亂想

 當要「擘畫」一件事情時,總是需要時間思考與反覆思量。父母們無論要培養孩子的什麼能力,留時間與空間給孩子「胡思亂想」,或者讓孩子從「無聊裡自己找事情做」,都是重要的。當孩子有了「反覆思量」的時間後,通常他們會冒出各種疑問,進而自己探索與拓展。

二、建立平實的認識觀

 在目前的九年一貫課程裡面,已經有「生涯發展」這個學習項目,也已有許多學校,安排了不同職業的家長到學校裡為孩子介紹各行各樣。這是個好的開始。然而,協助孩子擁有一個「平實的認識觀」,是父母可以再加點力的地方。例如,讓孩子有機會探問各種行業的甘與苦,包括從事這個行業有趣的地方、以及困難的地方,遇到挫折時又都如何解決等等,讓孩子可以更全面地瞭解這個行業、以及人的生活。

 在這同時,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在談話時儘量去除刻板印象,例如我們容易認為醫生就是很風光體面卻忽略了其辛苦的一面,或容易很單方面地提到公教人員工作穩定又輕鬆,卻忽略了其專業的面向。去除刻板印象,孩子才有機會擁有寬廣的空間去認識不同的職業、與不同的生涯選擇。

 如果孩子提到一些父母並不清楚的行業,也請不要草率地以刻板印象給予孩子回應。我們本來就不可能真的瞭解各行各業的生活,在這個時候,如果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探索,例如請教從事相關行業的朋友。甚至,現在有許多國外的電影、漫畫、或自傳體的書籍,都深入地描繪了各種生涯選擇的甘苦,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閱讀,並討論其中內容、或進一步探索書中內容與真實的差距。

三、給意見不是給判斷

 當然,父母親可以就自己對不同行業的認識,提出說明、想法、或自己的擔心。這樣深入的對話往往發生在孩子上高中分組或選擇大學的時候。但要特別注意的是,在我們提出想法時,儘量避免以「外界的評價」來為孩子製造壓力。反倒應該以平實而具體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想法,但非直接判斷或下結論。例如父母最擔心的薪資問題、工作危險程度、工作時數等等,都可以深入地談。這樣,我們不僅僅是給了孩子多元的意見,也給了孩子自行判斷的空間。

 對孩子來說,自行吸取資訊而判斷,其實是個比照著父母既定方向走更難的功課,而從小有機會自行就不同資訊判斷的孩子,長大後往往更能為自己負責,也更有抓取重要建議、與就建議判斷的能力。

四、具體的讚美孩子

 對孩子來說,肯定永遠是不嫌多的。這需要父母擦亮眼睛,就孩子在不同領域的各種展現,給予懇切與貼近真實的讚美。如此,孩子自然能夠發展出欣賞自己的眼光,對於自己的未來,也會更有嘗試與挑戰的勇氣。

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,曾經這樣形容自我實現的人,「無一例外的,他們都是專心致志地獻身於一項身外的事業的人,他們做這件事也喜愛這件事,因此,工作與歡樂的分歧在他們身上已消失不見……」

 陪孩子探索,讓孩子有機會自我實現,將是作父母最大的喜悅。


編按:本文刊載於《人本教育札記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n01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